别再说中俄联手也没办法了!这次伊朗栽这么大跟头,说到底还是当初对中国三心二意,没抓住关键机会。
联合国安理会刚投票否决了中俄提的 “给伊朗延长六个月制裁豁免” 的提案,结果是 4 票赞成、9 票反对、2 票弃权,差得远没达到通过的门槛。
赞成的是中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反对的有美国、英国、法国这些,还有丹麦、希腊、巴拿马、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亚、索马里;韩国和圭亚那投了弃权。
到了第二天晚上,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第 2231 号决议里的 “快速恢复” 机制,2015 年核协议里停掉的那些联合国制裁,就自动 “回摆” 生效了。
这意味着啥?军火禁运、弹道导弹相关限制、旅行禁令还有资产冻结这些条款,全都重新启用了。
现在问题来了:关键投票输了,制裁回摆也成定局,伊朗还剩多少腾挪的空间?
其实这次的流程不算复杂,但每一步都戳在伊朗的痛处上。
早在 8 月底,英法德(也就是常说的 E3)就以 “伊朗严重不遵守协议” 为由,正式通知安理会要启动 “制裁回摆” 程序。
展开剩余85%按照之前的第 2231 号决议,30 天内要是没通过延长豁免的决议,之前停掉的制裁就会自动恢复。
结果 9 月里两次试着推延长提案,一次 19 号,一次 26 号,全失败了,这下制裁回摆算是板上钉钉。
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在会上直接放话:这六年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光报告就出了 60 多份,全是记录伊朗核活动一直在升级的,而且现在核查也受限,根本没法确认它的核活动是和平用途。
不管伊朗现在怎么辩解,程序上已经把结果锁死了,没辙。
更要命的是,这次制裁回摆可不是走个过场、装装样子。
欧盟一看联合国禁令恢复,马上就跟着对接执行;美国也表态支持,还嘴硬说 “外交窗口没关”。
伊朗这边也急了,直接把驻英法德的大使召了回来。
货币里亚尔汇率跌穿了新低,国内通胀也跟着往上冲,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一下子就大了。
很明显,伊朗的能源出口和金融通道这下要被再次掐紧 —— 这跟之前那些单边制裁不一样,这次是联合国旗号下的全面收缩,力度和影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伊朗到底错在哪儿?战略摇摆 + 自身短板太明显
过去一年,伊朗在核问题和地区安全上的操作,简直是 “矛盾本盾”:一边拼命推进更高浓度的铀浓缩,还故意限制 IAEA 的核查;一边又在 “放狠话硬刚” 和 “控制风险不越界” 之间来回横跳。
这种反复摇摆,正好给了英法德 “法理和政治上都站得住脚” 的借口 —— 要知道 2020 年的时候,E3 还犹犹豫豫,不想跟美国走太近,可到了 2025 年,他们却果断站到美欧那边。
说白了,就是 E3 觉得 “这么做风险可控,还能捞到好处”,投票自然就偏向美欧了。
现在不管伊朗怎么喊冤,安理会的成员国们看着 “核查受限、核材料库存涨、地区冲突还不断”,肯定更愿意把 “安全阀” 拧得更紧。
另外,伊朗跟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没稳住。
就说跟中俄吧,表面上喊着 “战略合作”,政治意愿看着挺高,但实际项目落地慢得要死,安全领域和产业链上也没真正 “绑” 在一起,没形成啥深度合作。
到了关键时刻,这些所谓的 “合作” 根本没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政治支持,也补不上技术上的漏洞。
谁都清楚,一旦联合国制裁启动,就算是中俄这样的友好国家,也得在国际法和自己的风险之间掂量 —— 不是不想帮,是真没法不管不顾地兜底。
这次安理会的投票结果,其实已经把这种 “约束” 摆得明明白白了。
更麻烦的是伊朗国内也没拧成一股绳。
议会和政府之间吵得不可开交,一边主张 “强硬对抗到底”,一边觉得 “该回到外交谈判桌前”,有的议员甚至喊出 “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 这种激进的话。
但这招纯属 “自杀式操作”:真退出了,IAEA 的约束是松了,但外部制裁只会更狠,地区风险也会跟着升级,完全是得不偿失。
现在伊朗还在纠结该怎么应对,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已经让老百姓怨声载道,能调整政策的时间窗口本来就短,还这么脆弱,根本经不起折腾。
制裁来了,伊朗该咋活?三条 “止血” 的路
说到底,现在伊朗得先顾着 “活下去”,再想怎么 “变强”。
接下来 90 到 180 天里,必须做好三件事,相当于给自己上 “三道止血带”。
第一,赶紧重启 “能验证的核透明度措施”。
这不是喊口号,得跟 IAEA 实打实谈 —— 比如取样怎么弄、在线监测装在哪儿、摄像头怎么布、人员怎么进敏感设施,都得定好可操作的规矩,让外界能重新看到敏感设施的真实情况。
之前英国大使提的 “60 多份报告” 已经形成了证据链,只有在核查上拿出实际进展,才能打破 “伊朗核活动没有可信民用解释” 的说法。
能做到这一点,英法德在国内政治上才有空间,才可能在安理会和欧盟那边推动稍微松一点的政策。
第二,经济上得搞 “分散风险,绕道修复”。
联合国制裁一恢复,主流的海运、保险、资金结算肯定又会被掐紧。
伊朗只能在现有的友好市场里想办法,搞 “细水长流”—— 比如用价格优惠换时间,用长期合作换规模,别一次性搞太大动作,免得被集中盯上执法。
之前汇率和市场反应那么脆弱,说明外界消息对预期的影响,比实际石油运输量的影响还大,所以稳定市场预期本身,就是个重要的政策手段。
第三,安全上要做 “可承受的威慑调整”。
千万别想着跟别人比谁先靠近核门槛,那样只会让欧洲原本模糊的态度,瞬间变成 “坚决对抗”,完全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更靠谱的是提升常规防御的 “硬指标”—— 比如给关键设施加防护、强化电子战能力、升级反导弹技术,这些操作既能降低突发事件的冲击,又不会踩线触发 “核扩散” 的担忧。
另外,信息战和指挥通信系统也得换成自己能掌控的,但得保证 “能兼容、好维护、可审计”,别仓促换系统反而出漏洞。
这些事不在安理会争论的焦点上,不会被轻易扣上 “升级对抗” 的帽子,正好能为慢慢修复外交关系留空间。
当然,也有人说 “伊朗该以牙还牙,报复回去”。
但问题是,一旦在地区搞报复,话题就从 “伊朗是否遵守核协议” 变成 “地区安全问题” 了 —— 到时候更多国家会借着 “防扩散 + 反恐” 的名义抱团对付伊朗,这不是把主动权拱手让人吗?与其陷入 “报复 — 更严制裁 — 再报复” 的死循环,不如把筹码放在 “能核查的技术让步” 和 “有限度缓和” 上,这才是聪明招。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关键投票输了,制裁也回来了,伊朗还有多少回旋余地?答案不是没希望。
安理会的门槛虽然高,但也没完全封死;英法德和美国在公开场合,也没把 “外交大门” 焊死。
如果伊朗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实实在在的核查方案,少搞点地区摩擦,再稳住国内的经济预期,就算是最坏的情况,也能变成 “能控制的低烈度僵局”。
这算不上胜利,但至少是重新启动谈判、慢慢松绑的前提。
历史上,好几次 “制裁回摆” 也没彻底定死结局,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往往是危机里那些不起眼的技术细节和政策微调。
伊朗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次的惨痛代价,变成下次谈判的筹码。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发布于:贵州省新手配资炒股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